中国式现代化|“扩中”“提低” 共同富裕“因人施策”
- 编辑:丁一卯二网 - 67中国式现代化|“扩中”“提低” 共同富裕“因人施策”
然当初必亦是有这般意思,圣人自觉见自有进处,故如此说。
二程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莫非己也。圣人用之上以和协顺成圣人之道德,下以治理断人伦之正义,又能穷极万物深妙之理,究尽生灵所禀之性。
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时得之。‘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④修身以上为内圣之事,齐家以下为外王之事。朱熹注: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从客体、主体而超主客体的逻辑序列建构了心灵境界的系统。
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天地之性,人为贵,孟子的民贵君轻,荀子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为邦本的贵民、重民的以人为本的观念。(19)《答李孝述继善问目》《晦庵先生朱文公续集》卷十,《朱子全书》,第25册,第4804-4805页。
朱子门人李孝述论心之为物云:窃见《大学或问》中论心处,每每言虚言灵,或言虚明,或言神明。‘鬼神之会者,鬼谓形体,神谓精灵。无疑,良知之收敛凝一与妙用发生,乃是精灵之气的不同状态。这性之生理,便谓之仁。
(4)天地万物之生成乃是一永无止境之过程,天地万物本身就处在生生不息的过程之中,及至人的现象(心的现象)之出现(发窍于心),这个生生不息的灵窍终于获得自身意识(自觉其自身),故可以参赞化育,与天道一道成为共同的创造者(co-creator)。除却喜怒哀乐,何以见良知?除了元亨利贞,何以见天道?(16)天道就表现于元亨利贞之运行过程之中,在这里,天道与其说是一实体概念,不与说是一过程概念,天道与元亨利贞完全是同质、同层的关系,天道之开展即是元亨利贞,在元亨利贞之外并不存在一寡头的天道。
朱子就认为精灵就是魂:大抵气中自有个精灵,即所谓魂耳。其实阳明就在不同场合说过,良知是天、是道、是天道。(《传习录》154:216)神是良知之妙用态,气(真阳之气)是良知之流行态,精(真阴之精)乃是良知之凝聚态。就阳明对精、灵的使用看,阳明论精有二义:一是精一(惟精惟一)之精。
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28) 吾人生生之灵窍,生天生地,生万物,皆由于此,故谓之天下之大本。(19)这也意味着精灵跟神、魂、神明、虚明、通灵乃是一类现象,而有别于形体、体魄、血气一类现象。(16)钱明编校:《新编王阳明全集》卷四十,第1604-1605页。
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凋)。今人不会宴息,夜来不是昏睡,即是妄思魇寐。
又问人睡熟时,良知亦不知了。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
(11) 这段长文揭示了造化的精灵在宇宙之中的特殊地位。方之于烛,烛麋则火不居矣。所谓汝心,亦不专是那一团血肉。若草木瓦石之类,亦有良知否?先生曰,人的良知,就是草木瓦石的良知。(33) 就人我、人物关系看,精灵、灵气乃是感通、感应的枢机,灵气不是血气,血气乃是每个生命体之内流通的,它有着明确的界限,而灵气则是普遍的、弥漫于天地之间的精神力量。从古以来,生天生地、生人生物,皆此一灵而已。
(33)对阳明一系的调息工夫之研究可参见钟彩钧《王龙溪的本体论与工夫论》,《东海中文学报》2010年第22期。自其常静而言之谓之体,自其常动而言之谓之用。
(《传习录》267:326-327) 这里再次显示出良知与造化同步的现象:夜来,万象形色俱泯,人之孔窍随之闭合,而良知亦收敛凝一,而至白昼,万象形色分明,人之孔窍随之敞开,而良知亦妙用发生。夫其本体之通灵如此,而其变态之神妙又如此,则所以为是物者,必不囿于形体,而非粗浅血气之为。
如何无良知?又如人参能退邪火,便是遇君臣而知义。(37)从阳明良知之为造化的精灵的论述看,冯耀明先生的这一看法值得重视,良知作为精灵之气确实即是一生生的功能性,在此意义上,良知不是一知性概念、不是一意识现象。
气是魂,魂者神之盛也。显然精灵是与气相关的,实则精灵即是精气。‘阴阳之交者,阴阳,则天地也。这套心学范畴极容易与近代主体性哲学、意识哲学接榫,主观唯心主义、现象学也成了框定阳明心学属性的常见格套。
不知学之人,欲速躁进,履声铿然,如石委地,疾趋重跨,是谓以魄载魂,则体堕而神滞。毫无疑问,阳明文字中对良知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的描述,跟庄子有情有信之道的创造性观念是颇为相似的。
那么,良知之为心的现象,究为何种之存有?它是今天意义上的意识现象、心灵现象吗?冯耀明先生最近提出王阳明的良知概念不能被界定为任何种类的知识和认知能力、觉悟和体悟能力、或直觉和神秘感受,良知在根本上就不是一知性概念(epistemic concept),良知乃是一生生的功能性,它能存藏太虚中的生生的性能,及藉人的心灵作用和外部行动而运转此生生的性能至宇宙万物之中。阳明曾用几(见在的几)来描述这种天理流行、良知萌动的态势。
如何又说此良知是人得其全、物得其偏者?这完全是将良知视为一种感应能力、一种性能。若识得时,何莫而非道?人但各以其一隅之见,认定以为道止如此,所以不同。
⑥ 可见,形体与精灵相会才能构成生命乃是儒道两家对生命现象的基本理解,毫无疑问这一理解源自《周易》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的生命观,王弼对《系辞》这一说法注曰:精气絪缊,聚而成物,聚极则散,而游魂为变也。灵有灵动、灵活、灵机、灵觉、灵明、灵知之义。职是之故,阳明心即理之心与理不应单纯作现代意义上的意识主体与理性原则看,这心与理都是连着气而一体同在的,理不过是气之流行过程之中脉络分明而已。实际上,阳明论天道、良知、仁理、天命、太极、易、诚、中这些存有的终极范畴,均不从实体(substance)、存在者(being)着眼,而是从过程(process)、生成(becoming)加以描述。
此窍方其未判之先,混混沌沌,中涵动静之机,摩荡既久,自此生天生地,生万物,故太极生阴阳,太极即在于阴阳之中,阴阳生五行,阴阳即在于五行之中,五行生万物,五行即在于万物之中。有了以上对精气聚而为物以及精灵、灵气观念的分梳,阳明的生命观就不难理解了。
(23)《东游会语》,《王畿集》卷四,第85页。进入专题: 王阳明 。
这是《管子》之《心术篇》与《内业篇》两篇经常出现的说法:虚其欲,神将入舍,扫除不洁,神乃留处,德者,道之舍,心也者,智之舍,敬除其舍,精将自来,精之所舍,而知之所生。)龙溪斥之为后儒之余唾,并称天根与天机名虽异而实则一。